112學年度 11月 胡桃裡的動畫師─動畫前期製作展
「胡桃裡的動畫師」展覽由動美所動畫組研二研三生共同策展,十月在位於臺南市中心的胖地展出。
本次展覽主題靈感源自於史蒂芬‧霍金著作—《胡桃裡的宇宙》,而動畫是能實現所有想像的媒介,就如同霍金的心智,能夠自由探索整個宇宙;希望觀者能透過此次展覽,一窺動畫師們內心的宇宙。而海報設計上也運用序列圖的表現方式,來回應動畫師的獨特創作歷程。
十月上旬第一波檔期由研二的六位同學們展出其獨立製作美術設計、劇情發想等前期內容。
吳家昕的《拼布之家》以懸掛拼布被子並貼上美術發想,向觀者介紹這部自己家庭為主題的故事;劉依宣的《白疊子》展示了以新疆人權議題為主題作品的前期設定;吳耘欣《絲絲》是一部羊毛氈偶動畫作品,現場擺設了場景、人偶,還提供觀者親身體驗戳羊毛氈的樂趣;史家雒的《中止式》展設廠景模型及美術分鏡,讓大家一窺故事那漫無止境、層層堆疊的意境;蔡宜倫《割裂》將分鏡及內容以細絲懸掛,闡述著社畜無法靈肉合一的混亂處境;黃惟的《成長痛》展示了分鏡變化及美術,解釋著面對霸凌創傷後心境的改變。展覽期間交流會也邀請到了畢業學姊—趙翊涵,除了在交流會現場提供同學們作品上製作的建議,針對同學劇情的鋪陳、音樂音效安排、媒材的使用給予非常多寶貴意見,讓研二同學對未來作品發展更有目標。
之後位於胖地三樓的座談,他也分享近期承接的商案-劇集《有生之年》的片尾製作,提到了原本想使用黑白色調做拼貼,但對方案主認為不太吉利,而改為拼貼彩色照片;針對這個部分他也發現一般藝術和設計並不排斥使用黑白作為主色調,但在於東方和華人社會對此較為顧忌,透過製作案子的過程也有一些新的體悟。
透過此次分享,同學們除了一窺作品背後製作過程及祕辛,也了解到製作案子與團隊的溝通過程及需要注意的細節,對未來如何將所學及專長發揮到職場有更多的方向。
接下來,十月下旬則是由碩三的學長姐們來接棒,展出的學生共有九位:陳宥霖、林芸慈、林文婷、許瓊文、林筱婷、林俞孜、陳妍妮、蔡凱婷、彭郁雯。展出的內容為畢業製作的前期,包含他們的概念發想、概念圖手稿、分鏡、美術風格、動態測試等等,甚至還有同學把她的房間搬到現場來了!這位同學就是林芸慈,她的畢業製作──《圖鑑》,創作發想來自她的生活。她喜歡收藏各種物品,舉凡唱片、漫畫、證件照、報紙、果實、彈珠汽水瓶,無形的包括音樂、記憶等等…。或許在別人眼裡是廢棄物,但是在她的世界裡卻被視為珍寶,甚至是支撐生活的動力之一。將這些物品堆積在身邊,想像他們動起來的樣子,畫成動畫,與她的生活共同運轉。
作品的概念設計也很有趣,由於對音樂的熱愛,讓她想到以黑膠唱片的A面、B面這項特點去發想她的動畫,以短動畫串聯成一部完整的作品。現場除了展出她大量蒐集的物品外,還包含她的手稿草圖,有機又細膩的線條充滿作者風格,雖然還沒看到動畫預計呈現的樣貌,但已經讓人非常期待成品,也很好奇她會使用什麼媒材創作具有實驗風格的作品。
而在林芸慈隔壁的林文婷同學,作品名稱──《你在做什麼?》是來自她的個人經驗。林文婷平時就有烘焙的喜好,時不時也會帶著手工餅乾請大家品嚐,這次她決定用烤餅乾的過程當成畢製的主題,講述做餅乾的途中被家人或其他事物不斷打擾分心,不耐的情緒不斷累積,導致最後家人向她搭話時她不小心發了脾氣這件事。林文婷在分享時說,當她對家人發脾氣後,總會感到後悔,也會思考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相信不少人也有相同的經驗,這也讓筆者想到,比起不熟的對象,我們在面對越親近的人時,更常會有不耐煩或生氣的情緒產生,也許來自我們認為親近的人應該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因此一旦家人或朋友做了不符合期待的事,就會很容易對他們大發雷霆。
此外,林文婷還展示了動態測試,她想嘗試使用蠟筆來完成這部作品,打擾小女孩做餅乾的「手」用藍色呈現,而小女孩則是紅色與黃色,像是正在燃燒的火焰。以往會認為藍色代表冷靜、理性,但片中的藍色卻是加速了主角的不悅情感,這樣的對比呈現非常有趣,也期望文婷同學能在製作過程中找到與家人相處的方式。
再來則是林俞孜同學的《模糊的臉》。從展場佈置上就能看出俞孜非常有想法,牆面上擺放著數張照片及手稿概念圖,看似規律的排列卻又稍稍不整齊,有些照片是以直條式排列,有些又是以橫式擺放,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佈置想法。俞孜談論提到,發想是從她在巴黎的日子中感受延伸,因此這次的展覽她想把當時的房間中的一面牆重新呈現在這,企圖重現當時的記憶,「不過那面牆不太一樣」俞孜這麼說。中央貼著她當時在巴黎住過的房間照片,看起來靜謐又隱藏著一些秘密。
她喜歡攝影,尤其又以黑白攝影居多,左半部以直式排列的相片們,是俞孜想記錄下當時身邊的人事物。在法國那段日子對於關係與人生的迷惘,她頓時感到自己無所適從,身為一個在異鄉流浪的外國人,產生了自我認同上的懷疑。照片旁貼著的一系列手稿,從平滑的表面到起皺,也表現了她當時思緒混亂的狀態。中央還有一個用鉛筆繪製出的「框」,這個框的位置是俞孜當時在牆上貼的一張明信片,她依照那張明信片的大小繪製出這個框,當明信片被取下,會與周遭的牆造成顏色上的差異,如同一段回憶的呈現,即使現在身在台灣,但在法國的經歷就像那張明信片一樣,在生命裡留下了痕跡。
交流會當天巧芳老師特別邀請了《一如往常》導演-劉冠汶學姐,來到現場與九位創作者進行對話。活動開始前,不僅觀察到導演提早到現場,更用心先觀看了每位同學的作品,並記錄拍下對於作品的第一眼認識。導演的用心也在交流會中表露無遺,從頭到尾專心聆聽創作者們的創作構想,並逐一聽完後給予一些寶貴的回饋與提問。從她給予的建議中,可以聽到從動畫、電影、攝影、科技藝術、等不同領域的建議,對於創作上更不吝分享想法。
而身為創作者的我們,可以從前輩過往經歷中看到不同角度理解與作品對話是非常寶貴的。學姐回饋中也提到,現在從事科技藝術工作的她,在執行工作時,其實她依然在運用動畫上所理解到的思維去發揮或想像。因為畢業製作她一直是在處理「空間」的題材,因此,從她在談及工作使用到這些觀念、空間想法時,似乎看到某種在影像空間的解放,而至此才能再次延伸到各種領域中。回到動畫領域中,不僅回應到動畫史上人們欲嘗試讓畫動起來,更是打破在紙上作畫的概念,而她也正在嘗試把動畫帶到各種媒介去看到影像的無限可能。
其實導演的提問與分享,讓我們創作者看到對於自己作品的深入理解,從她的分享中也不經意地從她的口中聽到她在南藝創作的時光,這也好像為彼此在創作談話中打開了一道門,相信也是在場的各位在畢業製作階段非常特殊的一段時間。一直以來,畢業製作對於南藝動畫所的同學們來說是一件大事。因此這次的畢業製作前製展出嘗試也頗為重要,展出更是一種自我整理的方式。畢業製作不只是因為要畢業門檻,更是南藝動畫創作者在動畫創作路上的一個起點,踏出校門,未來或許在其他產業中發揮所長的一個轉折。冠汶學姐似乎也能理解這些,因此她給予我們建議是勇於去嘗試。透過作品可以看到自己嘗試,不要害怕失敗。這些話或許看似簡單理所當然,但是當我們在做動畫時,常常似乎又被層層框架所限制住。對現場在創作路上的我們都是重新再次檢視自己的機會。
藉由這次展覽,我們再次審視自己的作品,直面內心聲音,企圖找尋作品的背後是否藏有一顆急需修補的心?期望同學們完成作品之時,心的傷口也已經痊癒,縱使疤痕會跟著一輩子,但也要持續相信未來會有不一樣的好事發生。
撰稿人: 黃惟、彭郁雯、林俞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