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度 11-12月展演活動-2018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巡迴映演
女性影展於2018年走到了第二十五屆,校園放映的巡迴場中,於南藝大播映了焦點影人,美國女導蘇·弗迪胥(Su Friedrich)的兩部早期實驗片——《悠遊而下》、《沉浮》,以及近期作品《無法訴說的羈絆》。
與同是作為女性導演的實驗路線對照,蘇·弗迪胥顯然比起耳熟能詳的實驗片教母瑪雅戴倫(Maya Deren)、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在形式上來得親近一些,這或許是因為紀實的私影像經常成為主體。出於對自己生命歷史的闕如與補拾,蘇呈現了她歷經納粹時期的母親、隨後消失在她生命中的美國大兵父親,以及作為他們孩子的自己交織在歷史洪流的生命史。
女性影展以「重返前衛性」將蘇的片劃入當代對實驗的再考察,在自由形式與抽象敘事間,導演的個人生命史與酷兒運動、國族認同,乃至於對德國在經歷納粹後的集體創傷之反芻,都再次叩問了如何撫觸歷史紋理的困難與嘗試的可能。
《悠遊而下》以字符進駐畫面,單字本身恰恰好構築出一種截斷後的新(而非反)敘事路徑。如果說一種非此即彼的情感,是關乎追索過往的致力與還原往事的不可觸及這雙面刃的顯像,媒介上,影像的粗糙質地不再僅作為強化底片物質性的視覺效果,而是將形式融貫於內容地反映了蘇失落、印象化的童年。
在結構電影的影響下,《悠遊而下》、《沉浮》......等作品接通七零年代橫跨歐洲與美國共造的實驗電影系譜。有趣的是,到了蘇·弗迪胥2016的新作《無法訴說的羈絆》,原先的碎片敘事在數位時代簡約、快速且具即手性的手機鏡頭成為力道削減的弱影像——問題不再是關乎逝去歷史的無法留存,而是過量的素材、妥協的生活該如何呈現在鏡頭前。或許香坦阿克曼的《非家庭電影》提供了一種實驗電影在前衛、地下化的往昔鋒芒走到當今的對照,數位化的弱影像在貧弱之餘,也指向了這個世代對家庭錄像的另一種詮釋。「實驗」在此成為一道柔軟的牆,透過這些私影像被散文化的側寫,「個人即政治」得到了體現。
撰稿人:呂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