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心妤
今夏最「食」尚的動畫營隊—「切切切!動畫小當家」2025暑期動畫營!於今年8月14日至8月16日精彩開跑。本活動由臺南市南門電影書院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主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立博物館指導,並配合【114年教育部第四期USR計畫:重返與扎根-南瀛地區影像行動計畫】執行。課程總監林巧芳老師擔任策劃,帶領專業團隊,邀請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二年級的孩童們,一起成為動畫小當家!以臺南建城400年為背景,展開一場從「南門城的灶咖」出發的創意停格動畫料理活動,讓大家認識番茄大廚、悲傷牛排等!為期三天的課程從認識停格動畫、料理設計、場景製作、到實際拍攝及配音指導,最後一天則舉辦成果放映會,讓每位小廚師的創意料理在大銀幕上輪番登場,成為今夏最令人難忘的學習體驗。
三天的課程安排可說是循序漸進又充滿驚喜。第一天,學員們一早齊聚在臺南市立博物館,帶著既興奮又期待的心情展開。由專業導覽員帶領,漫步在展館與古蹟之間,細細感受府城四百年來的文化底蘊,歷史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在孩子眼前鮮活的生活印記。隨後,大家步入臺南市南門電影書院,象徵營隊的正式開幕。林巧芳老師與團隊成員首先與學員們彼此介紹,打破陌生感後,進入停格動畫的基礎教學,隨後營隊公布三道料理主題:牛排、虱目魚粥與活力早午餐。學員們分組討論劇本,有人構想牛排流下悲傷眼淚,討論過程中笑聲不斷,學員們動手設計專屬的動畫食材與餐具,揉黏土、拼貼紙材,透過一雙雙小手,日常的食材逐漸變成獨特的角色。第一天在分享與交流中結束,學員們都懷著期待的心情迎接翌日的挑戰。
第二天,正式進入料理動畫的「備料」時間。學員們把前一天的設計轉化為實體,桌上鋪滿色彩鮮豔的黏土、顏料與工具,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創作。有的細心為牛排畫上烤痕與油花,有的仔細刻劃魚鱗的紋理,也有人發揮創意,把早午餐的料理加入自己設計的角色。過程中,學員們不僅要完成食材,還要思考料理擺盤與整體畫面的和諧,讓作品不只是一道菜,更是一個能說故事的場景。這些作品雖小卻充滿巧思,每個細節都考驗著耐心與觀察力,也讓孩子學會如何將腦海中的概念一步步具體化。午後,課程進入最需要專注的逐格拍攝。學員們小心翼翼移動模型,每一次只能前進幾毫米,稍有不慎就會打亂整個畫面,但在老師的安撫與協助下,他們重新拾起耐心,逐步調整到正確位置。隨著一次次拍攝成功,學員們逐漸找到節奏,明白停格動畫雖慢卻能創造奇蹟。一天的尾聲,老師帶領大家檢視當天成果,並針對光影、角度和拍攝速度提出改進建議。學員們互相觀摩彼此的作品,從中學到不同的技巧與靈感,且透過討論與回饋,作品逐步趨於完整。
第三天來到營隊的最高潮。當天的重點任務是共同設計專屬角色「南門城的番茄大廚」。學員們充分發揮想像力,有人替番茄畫上俏皮笑容,有人幫它戴上廚師帽或設計特製鍋鏟,最終組合成一位既可愛又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角色。上午完成番茄大廚的開場動畫拍攝後,學員們接著進行料理停格動畫的配音與剪輯。許多學員第一次接觸於這塊,像是模仿煎牛排聲、水滾的水聲、切菜的刀子聲等各種聲音,透過各種身邊常見的用具去自己擬音成一段屬於自己的動畫配樂。當聲音與畫面結合後,作品的故事性被推向新的高度,學員們也第一次感受到「角色會動又會說話」的成就感。當天下午的成果發表會是三天的壓軸。老師、家長與學員們齊聚小型放映廳,燈光漸暗,銀幕亮起,一部部料理動畫依序登場。每一部作品都展現孩子的想像與心血,家長們看著孩子的創作,眼神中滿是驚喜與驕傲,學員們表示原本以為動畫遙不可及,沒想到孩子竟能在短短三天拍出完整的作品,這不僅培養專注力,更點燃了創意的火花。
在滿堂掌聲中,營隊畫下圓滿句點。三天雖然短暫,但孩子們從陌生到熟悉,從好奇到專注,從嘗試到完成,親身體驗了動畫的魔力,也學會了合作、分享與表達。這場「切切切!動畫小當家」暑期營,不僅是一次藝術教育的實踐,更是一場創意與文化的盛宴。孩子們的笑容與作品,正是今夏臺南最獨特、最動人的風景。他們理解到一秒鐘的流暢畫面背後,是數百次耐心的移動與拍攝,也明白創意若不付諸行動,就無法在銀幕上發光。家長看見孩子從一開始的羞澀,到最後能在眾人面前自信展示成果,那份驚喜與感動,讓這段經歷更具價值。以臺南建城四百年的文化脈絡為背景,孩子們把歷史轉化為角色,把城市的記憶重構為影像。學員們已經用雙手證明,創意能讓平凡的食材化為難忘的故事。這段營隊經驗,將成為他們心中一份深刻的記憶,也讓這個夏天因為動畫而格外難忘。最後,由衷感謝一路陪伴的老師與團隊成員們,因為有他們的指導與支持,學員們才能在有限的三天裡完成如此精彩的創作。老師耐心地帶領及細心的協助,以及家長們在背後的鼓勵,都讓整個營隊充滿了溫度與力量。正因為有這些參與與付出,才讓「切切切!動畫小當家」不僅是一場課程,更成為一段難忘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