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峰老師現為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曾先後擔任廣東美術館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丶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丶栗憲庭電影基金藝術總監與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同時也擔任多個藝術機構與藝術刊物的學術委員。曾獲「CCAA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2013)」、「《YISHU》典藏國際版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2015)和「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2017)」。董冰峰的研究領域包括影像藝術、獨立電影、中國當代藝術史、展覽史與當代批評理論。
1988年是中國獨立電影的起點,錄像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近三十一年。至今,己有為數眾多的主題性展覽和個案研究,如國內的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丶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和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等,都在近年舉辦過大型的錄像藝術的歷史回顧及專題展覽。這些項目都具有相當的歷史學術視野及不同研究論點的創造性。包括非盈利機構-錄像局,對錄像藝術的文獻整理與檔案保存丶在國內的傳播推廣,對研究與公眾認知更具深遠意義。
但錄像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並非一直表現為一種明晰的概念範疇或歷史脈絡,而是自發生起,即與同期興起的獨立電影丶紀錄運動和新媒體藝術等個人化或當代藝術的影像實踐,一直互為影響和在一些問題視角下可互為轉換。一方面,作為紀實與觀念實踐的錄像藝術,既開放了社會議題與藝術創作的美學形變;另一方面也不斷挑戰翻轉了固化的視覺觀看機制與經驗感知。
除了中國錄像藝術外,在講座也提到了影像藝術(Moving Image),中國的影像藝術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與西方影像藝術相比,大約晚發生了三十年左右。中國影像藝術決定了這些我們今天來討論的共有的事實以及其中的經驗是與我們自1980 年代開始的中國當代藝術歷史,是與我們正在推進的藝術實踐緊密聯繫的,也是與中國的時代嬗變中文化史意義密切相關的。對於已經發生事件的看法進行整理和篩選,就像我們在講述一個已經發生的故事那樣,如何開始,過程是怎樣的以及是由於哪些實踐導致了怎樣的格局變化,哪些線索對於我們思考中國藝術的當下和未來是有著特定意義的等等。
“ 電影轉向 ",錄像藝術在中國本土發展的主要線索不盡相同的是,同期少數藝術家與電影導演沒有遵循固有的機制和系統,選擇了更具實驗性和跨領域的影像思維和概念。當代藝術家創作中電影與中國當代藝術互相滲透與影響,關係更為密切這一現象的爆發,是基於90年代獨立製作技術的蓬勃,帶動個人電影發展的社會和文化可能,促使電影與當代藝術創作邊界的交錯和彼此之間的互動。同時從全球語境而言,中國情況也對應了90年代初期以來西方美術館/展覽中大規模的"電影事件"和電影導演展覽的流行。